
序言
随着电气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器产品日益普及和电子化,广播电视、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日益发达,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和恶化,这不仅关系到产品本身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其它设备和系统的正常工作,关系到电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保护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的电子产品都有金属外壳,金属外壳能够切断电磁能量的传播路径而提供屏蔽作用。而现在为了减轻整机的重量,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采用塑料机箱,这种机箱对电磁干扰是透明的,其内部的电子线路及敏感器件都会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而影响电子产品的工作性能。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有些厂家对塑料机壳进行化学电镀处理,以达到电磁屏蔽的基本要求。打化学电镀对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经化学电镀后的塑料制品上会残留某些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害。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工作,国内外部都在寻找新的途径。90年代初,欧美国家IU开始进行EMI磁控溅射镀膜工艺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工作。我国电磁兼容事业开展比较晚,1996年启动,先后制定了各种标准。2000年开始进行EMI措施的落实,主要是以化学电镀和喷导电漆的方法来实现,2003年,少数企业从国外进口了EMI磁控溅射镀膜设备。从此进入了应用EMI磁控溅射镀膜工艺技术领域。2004年国内研究部门及企业开始介入EMI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但主要一单机为主,工作周期长,生产效率低,工作易变形,成品率低。主要问题是关键技术不过关以及部件的质量达不到要求。通过引进和经过消化吸收,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连续镀膜的设备及技术水平已得到很大的提高,成套设备及生产工艺已接近国先进设备的水平。
塑料机壳电磁屏蔽膜的形成方法及比较
日前塑料机壳的EMI膜处理基本由以下三种方法实现:
1)化学电镀:该方法利用化学药剂,使被镀物品产生化学反应,析出金属膜层。这种方法生产成本较高;镀膜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会对环境严重的污染;更重要的是经化学电镀后塑料制品,其基体上会残留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这种方法逐渐限制使用。
2)喷导电漆:这种方法是在塑料制品上喷上一层导电漆,在塑料机壳上形成导电层。优点是工艺简单。但问题是导电漆比较贵;导电漆对塑料基底有腐蚀作用;导电漆与塑料部件的粘附强度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有所降低剥落,容易产生导电漆,导致电路短路等问题。
3)磁控溅射镀膜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所有镀的金属制成靶材,通过辉光放电过程,带电离子轰击靶,溅射出金属粒子沉积在塑料部件上,从而获得屏蔽效果显著的膜层。此方法的优点是膜层均匀,厚度0.5~2m之间,不影响塑料的耐冲击强度以及内部公差。该方法还可根据需要制备出厚度最佳的导电膜层,生产成本低,效率高,可以形成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应用范围广,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逐渐被广泛使用。 |